中風 (Cerebro-Vascular Accident)

簡介

中風大致分為以下兩大類:

缺血性中風 (Ischemic Stroke)

佔中風病例中約87%

缺血是指腦血管受到阻塞而令供應腦部的血液減少或中斷。阻塞原因是出現腦部血栓、栓塞、系統性供血不足等情況。當腦部動脈粥樣硬化(Atherosclerosis),或是於心臟或頸大動脈形成的栓子游離到腦血管,就會形成血栓,因而阻塞血液流動。

出血性中風 (Hemorrhagic Stroke)

出血性中風是腦血管破裂而導致顱內出血,影響腦部血液供應。

中風 (Stroke)

無論是缺血性中風或出血性中風,都會因血液供應減少或中斷下,腦細胞吸取的氧氣及養份不足而壞死,影響其控制的身體功能。

風險因素:

  • 心律不齊;如心房顫動患者
  • 高血壓
  • 糖尿病
  • 心臟病
  • 吸煙
  • 過重
  • 酗酒
  • 年齡:年紀越大,中風的機會也隨之增加)
  • 高膽固醇 
  • 曾出現短暫腦缺血 
  • 曾經中風(曾經中風或小中風,再次中風的機會便很高。中風病人一年內再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 15 倍, 5 年內再中風的機會也高出 9 倍。)
  • 腦血管病變(如血管瘤、腦動靜脈血管畸形等)

診斷方法

主要包括電腦掃瞄 (CT Scans) 及磁力共振掃瞄 (MRI Scans)

病徵

中風患者會有肢體麻木無力、平衡能力受損、肢體協調能力下降、記憶力受損、吞嚥困難、口齒不清,嚴重者會導致失語症 (Aphasia) 、半身忽略症 (Hemi-neglect) 、失禁、神智錯亂、情緒不穩定 (Emotional Lability) 、感知功能受損(聽覺、聽覺、味覺及嗅覺)等,因此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會有明顯減弱,同時亦會妨礙社交生活及影響工作能力。

併發症

  • 肩膊痛或鬆脫:
    患側的肩膊有可能發生疼痛、僵硬的現象。導致的原因包括肩膊活動減少、不當的肩膊活動、肌肉痙攣、缺乏適當的承托等。藥物、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圴能幫助舒緩病狀。

  • 褥瘡:
    中風的患者因肢體活動及控制能力嚴重受損,導致長期臥床或意識混亂,引致皮膚組織長期受壓而壞死,皮膚受傷可深至皮下組織及肌肉。

  • 呼吸道感染:
    中風後由於吞嚥反射動作、口腔及面部肌肉控制受影響,會嚴重減弱患者的吞嚥功能,患者進食時較容易出現嗆喉的情況,食物可能會誤進肺部,導致吸入性肺炎,所以部分患者需要依賴鼻胃管餵食,以減低因嗆喉而導致的呼吸道感染。

  • 血管性失智症:
    中風是引致血管性失智症的主要原因,佔所有失智症原因中的第二位。

  • 癲癇症

  • 抑鬱症:
    30% 至 50% 的中風患者有中風後抑鬱症,其特點是由嗜睡、煩躁不安、睡眠障礙、缺乏自信等。

  • 游離血栓:
    當腦部血栓被打散後,有機會游離至身體其他部位,導致該部位血管栓塞,如下肢深層靜脈栓塞 (DVT) 及肺動脈栓塞等。

治療方法

藥物治療腦外科手術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

最常見預防缺血性中風的藥物大致可分成兩類:

抗血小板藥物:阿士匹靈 (Aspirin) 、Clopidogrel 及 Dipyridamole 等,由於血小板集結成血凝塊後可堵塞腦血管,因此抗血小板藥物在預防血塊在血管內形成的同時,亦可減低中風的危機。

抗凝血藥:華法令 (Warfarin) ,是抑制維他命 K 的凝血機制,可阻礙凝血,用於預防因血管栓塞而致的中風。

出血性中風的患者可接受外科手術,移走血塊以減低顱內壓,接駁新血管、切除部份頸動脈內膜、通波仔或植入金屬支架以改善腦部血液供應等。

物理治療

著重於使患者重新學習身體的運動及協調功能,舒緩中風後所引致的痛症及不適,透過復康運動治療,保持或提高患者肢體的活動能力;物理治療師會評估及建議合適的助行器具(例如:柺杖、四腳柺杖、助行架等)或輪椅,配合體位轉移能力訓練及重整步姿訓練,幫助患者盡快康復;中風後 6 個月內,如配合適當的復康治療,康復速度會較為顯著,是中風的黃金康復期。

著重恢復患者應有的自理能力,提供自我照顧能力訓練,職業治療師會評估及建議合適的日常生活器具(例如:便椅、穿襪器等),以提升院友的日常生活獨立性;認知能力受損的患者會接受記憶力及認知能力訓練。職業治療師亦會訓練患者的社區生活技能,評估患者的家居環境及建議改善方法,提供照顧者訓練,令患者可在安全及合適的環境下生活,改善生活質素,提升社區生活能力。

主要針對吞嚥困難及言語障礙,提供發音訓練及口肌訓練,幫助患者恢復語言能力,從而增強社交能力及自信心;評估及建議合適的食物質地及安全餵食的指引,提供深層肌肉按摩刺激患者口肌血液循環及感知,改善吞嚥能力。

衛理預防小貼士

  1. 良好的飲食習慣
    • 控制熱量的攝取,以清淡為原則,少食用油炸的食物,可多選用清蒸、水煮、涼拌等烹調方式。
    • 限制脂肪的攝取,可多選用植物油,避免高飽和脂肪、高膽固醇的食物。
    • 多吃水果、蔬菜、豆腐類及其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。
    • 減少飲酒、減少咖啡因攝取。
    • 少油、少糖、少鹽。
  2. 適度的運動可幫助控制血壓,強化心臟,改善新陳代謝、血糖狀況及血液循環
  3. 保持良好生活習慣(戒煙、戒酒)
  4. 控制體重,常用身高體重指數 (BMI) 作標準,BMI 值介乎 18.5 至 22.9 較為合適,23 以上者已屬過重。
  5. 定期身體檢查,建議 40 歲以上每三年一次; 65 歲以上每年一次。
  6. 避免進行過度刺激的活動。
  7. 控制情緒,切勿過份興奮或激動。
  8. 慢性疾病者(如高血壓 、糖尿病、 心臟病) 按時服藥,控制好現有的病情。
  9. 及早認識中風的症狀及處理,有需要時可自我檢測及盡早求醫。

衛理發病小貼士

  1. 定期服用抗凝血藥,常用於曾經中風的人士。
  2. 常把物品放在偏癱方,用好手或壞手重新教育患者腦部習慣注意偏癱方,改善半身忽略症

病發時的即時表徵:

stroke symptoms
  1. 面部、手或腿部(特別是身體其中一邊)感到麻痺
  2. 手腳軟弱無力及未能控制手腳
  3. 面部表情不對稱,歪嘴、流口水(突發性)
  4. 口齒不清或理解困難
  5. 突如其來的劇烈頭痛
  6. 視力忽然變得模糊或一邊視力缺失
  7. 吞嚥困難(突發性)
  8. 無故感到暈眩、嘔吐或失去平衡

統計數字

  1. 中風是美國第 4 大頭號殺手
  2. 美國每年有約 800,000 人中風
  3. 中風導致美國每年約 130,000 人死亡,每 19 個死亡人數中,就有 1 個是死於中風。

中風風險評估

中風風險評估

連結自中風基金 (Stroke Fund)

回頁頂